一、基本情况
经济与管理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82年的本溪基础大学经济系,2004年成立辽宁科技学院经济系,开始招收本科生。2007年成立管理系,2010年更名为管理学院。2013年旅游管理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22年更名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字经济专业开始招生。
学院现有1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涵盖智慧文旅融合实验室、数字经济实验室、数字化财税综合实训平台、企业运营管理综合实验室、3D导游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档案综合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具备先进的仿真实验实训条件。
学院现有3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教育基地,其中辽宁省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此外,学院还与本溪县政府、南芬区政府、桓仁县政府等地方政府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建成了多层次高水平的校外实践平台。
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以打造“红色+数字”学院为目标,面向会计、档案管理、智慧文旅、数字经济等相关产业,致力于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和国际视野,专业核心能力和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2020年学院成为教育部“1+X证书”试点考点单位。2023年与小市一庄集团等四家企业合作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2024年获批省级产业学院。
二、师资队伍情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56人,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学院拥有兼职硕士生导师2人,有辽宁省百千万工程千层次人才1人、万层次人才3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省行业专家3人,本溪市山城英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本溪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5人,科技拔尖人才1人,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人,校“香槐教师”1人、“最美教师”2人。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0%。
人才称号 |
获批人员 |
辽宁省百千万工程千层次人才 |
孙建竹 |
辽宁省百千万工程万层次人才 |
许婷婷、于雪等 |
宝钢优秀教师 |
李黔 |
辽宁省文旅厅文旅融合专家 |
孙建竹、唐羽 |
本溪市山城英才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
孙建竹 |
校“香槐教师” |
陆慧 |
校“最美教师”2人 |
胡雁波、包文莉 |
学院有校级教学团队1个,院级教学团队4个;校级科研团队1个;2名教师认定为校级教学名师,3名教师获评校教学优秀质量教师,1名教师获评省教学大赛三等奖,2名教师获评校教学大赛一等奖。
近年来,学院严抓师德师风建设,以争做“四有”好老师为导向,打造出了一支业务精、师德高、有理想、肯担当的专业教师队伍。总体展现出了良好的师德师风传承和扎实的教育教学传统,为实现立德树人的宗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专业建设
学院涵盖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下设档案学、会计学、旅游管理、数字经济4个普通本科专业,旅游管理1个高职本专业。近年来,学院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学院现有在校生1271人。在长达20余年的本科办学过程中,经济与管理学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风格:以“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原则;以“两个需求”即国家需求和行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秉承“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教育观念,强化对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向社会输送本科学生3500余人。
档案学专业隶属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一级学科,办学历史长是辽宁省高校唯一一家开设的应用型档案学本科专业。是由辽宁省档案局与本溪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联合创办,档案职业教育的办学基础雄厚,2000年曾被确定为辽宁省高职试点专业,2005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四年制普通本科。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2人。拥有辽宁省档案系统领军人才高级人才各1人,省档案局专家库专家3人,省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委2人, “宝钢”教育奖获得者1人。近年来,教师团队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二等奖各1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主持完成省社科基金项目1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市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60余项,出版教材10部,公开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建设有档案装裱室、图书档案检测实验室,数字档案综合管理实验室,校档案馆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校外与辽宁省档案馆,申江万国辽宁数据信息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会计学专业始办于1982年,2004年和鞍山钢铁学院联办会计学本科(专升本),2005年独立开办会计学普通本科;2007年通过了会计学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2016年成为校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第一学历毕业于211、985院校的教师占比62%。目前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辽宁金诺丰会计师事务所、北京知链科技有限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协议。2018年,会计学专业通过CIMA的相关课程认证;2021年,与国际注册专业会计师公会达成正式合作伙伴关系。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助教2人。现有校级教学团队1个。建有数字化财税综合实训平台、企业运营管理综合实验室等五个实验室。
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1993年,2001年被辽宁省评为旅游试点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我校“三大”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培育专业之一。201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22年通过辽宁省专业评估,获评三星等级,是东三省旅游管理类专业院系联盟成员单位,2021年获批辽宁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旅游管理专业紧密对接辽宁文体旅融合发展的要求,积极服务本溪和辽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4人。有兼职硕士生导师1人。有辽宁省百千万工程千层次人才1人,万层次人才1人;辽宁省文旅融合专家库专家1人;本溪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现有校级科研团队1个;建有智慧文旅融合实验室、3D导游实验室、智慧旅行社实验室、客房餐厅实训室等。
数字经济专业于2023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是学院重点打造的特色专业,是辽宁高校最早的5家开设数字经济专业之一,是全国数字经济教育联盟理事单位。数字经济专业是适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学校经济、管理学科优势,采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知识、系统的管理学基础,具有较强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工具使用能力,能够运用于数字资产管理、社群协作、互联网金融服务、用户价值分析等,从事有关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相关经济分析、金融分析和行业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综合性经济管理人才。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3人,有博士3人。建有数字经济综合实验室。
四、课程建设
学院现有7门课程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有14门课程获批辽宁科技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学院全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课程改革并落实融入到新版教学大纲编写中。
1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 |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年份 |
旅游电子商务 |
孙建竹 |
2021 |
财务报表分析(U.S.) |
邸砧 |
2021 |
饭店管理概论 |
杨昳 |
2021 |
会计信息系统 |
唐文 |
2021 |
税法 |
贺芳 |
2021 |
证券投资 |
包文莉 |
2021 |
财务管理 |
王猛 |
2022 |
导游基础知识 |
陈丹 |
2022 |
中级财务会计(下) |
邸砧 |
2022 |
经济学 |
许婷婷 |
2023 |
资产评估 |
张晶 |
2023 |
审计学 |
金春云 |
2023 |
档案文献编研学 |
赵静 |
2024 |
管理会计 |
张云娜 |
2024 |
近五年,学院获批辽宁省新文科改革与实践项目1项,辽宁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10项,校级教改项目8项;获批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余项。
学院鼓励教师编写优质教材,展现专业特色,近年来先后出版《旅游电子商务》(清华大学出版社)、《现代饭店管理》(科学出版社)、《审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等多部专业教材。其中,由孙建竹教授编写的教材《旅游电子商务》至2025年已完成第四次印刷,总发行量超7000余册;陆慧教授主编的教材《现代饭店管理》发行量超1万册,两本教材被学校推荐到省里参加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评选。
五、实践教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为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平台和实训基地。实验中心现有面积2060㎡,设备总值630.95万元,设备数744台件。
近年来,实验中心积极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优化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环节,新建了智慧文旅融合实验室、数字经济实验室、业财税一体化综合实训平台、管理会计综合实训平台、财税大数据分析实践平台等6大平台。依托实验中心,我院先后有336人次本科生获得各级各类学科赛事、专业赛事奖项。
依托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和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创新创业竞赛。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竞赛奖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赛奖励12项、省级大赛一等奖23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120项、优秀奖若干项;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20项,校级立项74项。具有特色的辽宁科技学院大学生导游大赛已经连续举办十届,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学院“一院一品”竞赛- CFCC智慧经济已连续举办了四,实现了获奖率与竞赛辐射面的双丰收。
自2020年以来,我院共有56篇本科学位论文获评辽宁科技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率达到100%。
除上述实践教学成果外,经过多年探索躬行,我院还形成了以专业采风为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每年由专业教师带队,结合不同专业要求,在本市或各地地区开展三下乡社会调研、采风实践,并形成实践成果。
六、学生发展
截止2025年3月,我院共有本科学生1271人,其中档案学213人;会计学276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共计704人,其中旅游管理(普本)145人,旅游管理(专升本)559人;数字经济78人。2025年毕业生人数429人。
近年来,学院新生录取率均为100%,新生平均报到率98%以上。学院总体就业率逐年稳步提升,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多名毕业生被国家税务局、各大银行、证券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录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院连续三年获批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就业工作目标完成集体。近三年,学院考取研究生20余人,部分学生考取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名校。
七、质量保障
高质量教育是学院发展的基石和核心竞争力所在,为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院构建了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组织保障、教学制度保障、质量标准保障和教学监控保障四大保障支柱。
在教学组织保障上,学院成立了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教学副院长担任副主任,共计11名成员,包括1名企业专家。同时,学院壮大督导队伍,专注课程质量提升,现有8名督导,其中教授与副教授各3人,发挥强大专业引领力。
在教学制度保障方面,学院不断优化完善,近年来发布并试运行《经济与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细则》、《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督导实施办法》及《经济与管理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关键制度,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在教学质量标准保障和教学监控保障方面,近年来,学院先后发布并实施了《经济与管理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课程评估办法》等评价办法,《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等标准文件,以进一步规范本科教学日常管理。同时,在教学督导方面,我院教学督导组、学院领导干部,均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恪尽职守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学院为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制定了充分细致的预案制度确保教学督导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学院一贯高度重视课程意识形态管理、规范实习管理流程、有序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统筹协调教学专项经费、积极推动各类教改立项及教学成果申报,对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学业预警工作、学籍清退工作、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推动及意识形态审查、学生休学复学资格审批、教师调停课审批,以及教材审查、教材选用、教辅材料选用监管工作等一系列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持续执行规范管理和严格审批。
在工作作风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学院对省级以及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组织申报工作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近年来,学院每年定期召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会议、学院学生信息站工作会议及学生会干部座谈会、毕业生座谈会、新生教育大会;院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与专业教师谈心谈话,与本科学生谈心谈话;组织对兄弟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展开调研;组织学生集体外出考察学习、从事专业方向的社会志愿服务;高效配合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开展日常工作,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径;为助力应届生进一步了解研究生报考政策、提升研究生报考积极性、提高研究生报考成功率,召开考研经验交流会。
八、近年来办学特色及成效
学院以“审核评估”和申硕为契机,积极致力于教学改革实践,人才培养机制与办学特色突出,成效显著。
第一,产业学院建设为引领,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经济与管理学院在产业学院建设方面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学院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与辽宁小市一庄集团有限公司、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云国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构建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构建“知识共享+联合攻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贯通模式,为区域乡村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实现双向赋能。这一举措不仅深化了产教融合,还推动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
辽宁省教育厅发布了《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辽教通〔2024〕256号),我校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入选并成功获批辽宁省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的建设,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学院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实训基地等,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产业学院还为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在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学院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这种深度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以“红色+数字”为特色持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打造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优秀教师队伍。一是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才规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如以红色为主题的导游大赛连续举办十届。二是优化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数字化”转型,打造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如数智会计、数字文旅、档案数字化等。三是加强专业内容建设,以质量工程提升推动专业发展。
第三,充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强化实践育人办学导向。经济与管理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了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创新创业竞赛方面,学院学生屡获佳绩。近五年来,立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项。学科竞赛共获省级以上奖项21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省级级一等奖52项,二等奖56项,三等奖122项。
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院还注重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还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每年带领本科生精心制定选题、周密组织策划,分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调查、实践采风,强化了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与能力培养。
九、学院资质或荣誉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立项单位
·教育部“1+X”证书试点单位和考点单位
·辽宁省旅游服务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辽宁金融服务业联盟成员单位
·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单位
·辽宁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辽宁省本科生导游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7门
·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70余项
·承担各级各类教学改革和实践项目15余项
十、条件和基地
——专任教师队伍中70%的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历,1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辽宁省百千万工程“千层次”人才1人,“万层次”人才3人
——辽宁省宝钢教师奖1人
——校学科带头人1人,专业带头人2人, 本溪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5人,科技拔尖人才1人,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
——企业兼职导师(大型企业中层管理以上)10余人
——拥有1820平方米的管理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构建了面向会计、档案、旅游、数字经济行业的教学运营一体化产业链条和优质教学条件
——与北京正保科技集团、大连海昌集团、汉龙思琪辽宁数据公司等开展“订单制”人才培养,联合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十一、培养及成果
——构筑“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狠抓“抗联精神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各专业的就业率始终名列学校前茅,用人单位普遍评价“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突出”。
——学院考研和考公务员比例连年提升,学生成长发展空间越来越高。
202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