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审核评估 >> 评估动态 >> 正文

【聚焦评估】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展播(七)

发布者: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2024-10-14 [来源]:院办

《经济学》教学案例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经济学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教学对象:本科二年级、会计学专业

总学时:56学时

主讲人:许婷婷

所在学院(部、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

二、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1. 课程定位

《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会计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还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经济问题、分析经济问题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将西方经济理论中国化,进而形成对中国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价值目标(思政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1. 微观经济学部分

供求理论与市场均衡: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现象,如农产品价格波动、房地产市场调控等,引导学生理解市场机制的运作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

生产与成本理论:通过分析不同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成本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树立大国自信,同时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行为理论:通过消费者剩余等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消费行为的经济学原理,倡导理性消费观念,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宏观经济学部分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经济政策:结合中国经济数据和经济政策,如GDP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引导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文化自信。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消费观。

经济增长与周期理论:通过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和经济增长动力,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案例教学法

选取国内外经济热点、时事新闻、社会新动态等作为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情境模拟法

通过模拟经济现象和市场环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进行互动和决策,从而深入理解经济学原理和政策效果。

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机会,如教学视频、PPT、教案、讨论题等;线下课堂则注重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通过面对面交流加深理解。

(四)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

1. 构建“三全”评价体系

即全维度、全流程和全参与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培养情况。通过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建立反馈机制

通过学生反馈、同行评价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反思,提高学习效果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以经济学专业知识为载体,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担当、有作为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

《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

案例一:中国扶贫政策的成功案例——贵州省“精准扶贫”

背景介绍:贵州省作为中国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

内容描述:政府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制定个性化扶贫方案、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具体实例:某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种植等产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村民收入的显著提升。同时,政府还提供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支持,确保贫困人口在脱贫后能够持续稳定地生活。

思政元素:通过该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个人奋斗与政策支持相结合的重要性,激励他们为实现社会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案例二:美国加州硅谷的创新经济与贫富差距

背景介绍:加州硅谷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孕育了众多科技巨头企业,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内容描述:硅谷地区的科技创新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高收入科技从业者享受着高薪和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低收入群体则面临着生活压力和社会不公。

具体实例:可以引用硅谷地区房价高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具体实例,展示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思政元素:通过该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认识到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责任和作用。

案例三:印度“零元购”现象与市场经济秩序

背景介绍:近年来,印度部分地区出现了“零元购”现象,即消费者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商品而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内容描述:这一现象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也损害了商家的合法权益和消费者的正常购物体验。同时,“零元购”现象的背后也反映了印度社会贫富差距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具体实例:可以引用印度某地区“零元购”事件的详细报道和数据分析,展示该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思政元素:通过该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的责任。同时,也让学生看到社会贫富差距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潜在威胁,激发他们为实现社会公平贡献力量的热情。

(二)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贫富差距的概念、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掌握相关经济学原理(如收入分配理论、基尼系数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政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实现社会公平贡献力量的热情。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1.引入阶段:

教师通过展示国内外贫富差距的统计数据(如基尼系数对比),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简要介绍贫富差距的基本概念和社会影响,为后续讨论打下基础。

2.理论讲解:

讲解收入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等经济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贫富差距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引入相关经济学模型和案例,如“涓滴效应”与“大推进理论”,对比分析不同政策对贫富差距的影响。

3.案例讨论:

选取国内外关于贫富差距的典型案例(如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中国扶贫政策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案例中的政策措施、成效及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师生互动: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亮点和不足。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异议,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理解。

5.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反思自己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强调社会公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为实现社会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案例教学效果分析

1.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案例教学和讨论,学生对贫富差距的概念、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社会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提升情况:

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他们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

3.思政效果:

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愿意为实现社会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也得到了增强。

4.教学反馈:

学生普遍反映案例教学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师也认为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是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方式之一。